今天下午經過凱達格蘭大道, 車子正好停在總統府前的紅綠燈那, 順手用手機把明天國慶遊行的司令台拍下來.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劇院.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國家劇院.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國慶前夕
週四晚上去國家劇院看非常林奕華的『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走進劇場前看到兩個國慶遊行裡的原住民人偶氣球平躺在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上....


今天下午經過凱達格蘭大道, 車子正好停在總統府前的紅綠燈那, 順手用手機把明天國慶遊行的司令台拍下來.
今天下午經過凱達格蘭大道, 車子正好停在總統府前的紅綠燈那, 順手用手機把明天國慶遊行的司令台拍下來.
Thursday, July 22, 2010
表演工作坊『新暗戀桃花源』
四年前, 表演工作坊和明華園合作製作『暗戀桃花源』, 將劇中桃花源的部分改以歌仔戲的方式演出. 今年, 表演工作坊在杭州製作以越劇形式演出桃花源的『新暗戀桃花源』. 而今晚, 則是『新暗戀桃花源』唯一一場在台灣的演出.
也因此, 很應景的, 戲裡的兩個劇團是應邀來台灣進行文化交流的, 彼此都聽過對方的名聲, 卻還是得在台北的劇院裡爭奪彩排的舞台.

這一次, 『暗戀』裡舞台上下的故事同樣只有些微的調整. 除了一半一半那一幕裡配合『桃花源』的改變之外, 大多是配合大陸劇團這個設定的變化 (江太太相當破的台語是浙江演員被導演硬教出來的, 黃磊推掉台灣綜藝節目的邀請等). 黃磊和孫莉這對夫妻詮釋江濱柳和雲之凡都毫無斧鑿痕, 不論是年輕時在上海公園還是老了之後在台北的病房裡都很有味道. 而謝幕時黃磊孫莉的擁抱也讓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應該是聽不懂浙江話, 又從來沒看過越劇的關係,『桃花源』舞台上排演的部分看得有點辛苦, 較慢的節奏也讓這幾段表演感覺壅長了些. 倒是和上次明華園改編的歌仔戲比起來, 越劇版的『桃花源』故事比較忠於原作, 兩個劇團之間的互動也比較自然. 既然是看熱鬧的外行, 劇中三位主角的服裝配合劇情而表現出鮮豔, 素雅和深沉的感覺, 卻也維持各自紅綠藍三色的基本色調的設計讓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有一幕當背景的景片拉起之後, 顯露出來的後台上可以看到『快樂不用學』的佈景和道具. 這當然是因為『快樂不用學』明天還有演出, 但是也讓劇場的氣氛更為寫實.
下一次表演工作坊再在台北搬演『暗戀桃花源』不知道又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雖然會想看到原汁原味的『桃花源』(尤其是複頌桃花源記那幾段), 其實也相當好奇下一次兩齣戲之間的折衝協調又會有什麼樣的新火花....

也因此, 很應景的, 戲裡的兩個劇團是應邀來台灣進行文化交流的, 彼此都聽過對方的名聲, 卻還是得在台北的劇院裡爭奪彩排的舞台.
這一次, 『暗戀』裡舞台上下的故事同樣只有些微的調整. 除了一半一半那一幕裡配合『桃花源』的改變之外, 大多是配合大陸劇團這個設定的變化 (江太太相當破的台語是浙江演員被導演硬教出來的, 黃磊推掉台灣綜藝節目的邀請等). 黃磊和孫莉這對夫妻詮釋江濱柳和雲之凡都毫無斧鑿痕, 不論是年輕時在上海公園還是老了之後在台北的病房裡都很有味道. 而謝幕時黃磊孫莉的擁抱也讓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應該是聽不懂浙江話, 又從來沒看過越劇的關係,『桃花源』舞台上排演的部分看得有點辛苦, 較慢的節奏也讓這幾段表演感覺壅長了些. 倒是和上次明華園改編的歌仔戲比起來, 越劇版的『桃花源』故事比較忠於原作, 兩個劇團之間的互動也比較自然. 既然是看熱鬧的外行, 劇中三位主角的服裝配合劇情而表現出鮮豔, 素雅和深沉的感覺, 卻也維持各自紅綠藍三色的基本色調的設計讓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有一幕當背景的景片拉起之後, 顯露出來的後台上可以看到『快樂不用學』的佈景和道具. 這當然是因為『快樂不用學』明天還有演出, 但是也讓劇場的氣氛更為寫實.
下一次表演工作坊再在台北搬演『暗戀桃花源』不知道又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雖然會想看到原汁原味的『桃花源』(尤其是複頌桃花源記那幾段), 其實也相當好奇下一次兩齣戲之間的折衝協調又會有什麼樣的新火花....
Friday, July 16, 2010
表演工作坊『快樂不用學』
晚上去久違了的國家劇院看表演工作坊的新戲『快樂不用學』.
這是相當溫馨的一部小品, 有一點表坊舊作『我的我和他的他』的影子, 也有一些科幻的味道 (倒是不知這一點科幻和男主角以星際大戰的主題曲當手機鈴聲有沒有關係?)
『快樂不用學』的故事圍繞著尋根和尋找自己. 而要講快樂, 當然就要以不快樂襯托, 但真要把觀後感寫出來, 大概會像是在寫學校的的作文題目了...
這齣戲用了許多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景的投影, 或許用電腦動畫比較抽象所以不會搶走對台上人物的注意力, 但是既然台北街景可以用照片拼貼而成, 其實覺得這些動畫也可以改用真實的台灣海岸風光影片...
照片: 照慣例進劇場之前在國家劇院的迴廊上用手機拍了些照片


照片: 中正紀念堂前台北市的童軍正在舉辦露營活動的開幕式, 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夜宿中正紀念堂...
這是相當溫馨的一部小品, 有一點表坊舊作『我的我和他的他』的影子, 也有一些科幻的味道 (倒是不知這一點科幻和男主角以星際大戰的主題曲當手機鈴聲有沒有關係?)
『快樂不用學』的故事圍繞著尋根和尋找自己. 而要講快樂, 當然就要以不快樂襯托, 但真要把觀後感寫出來, 大概會像是在寫學校的的作文題目了...
這齣戲用了許多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景的投影, 或許用電腦動畫比較抽象所以不會搶走對台上人物的注意力, 但是既然台北街景可以用照片拼貼而成, 其實覺得這些動畫也可以改用真實的台灣海岸風光影片...
照片: 照慣例進劇場之前在國家劇院的迴廊上用手機拍了些照片
照片: 中正紀念堂前台北市的童軍正在舉辦露營活動的開幕式, 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夜宿中正紀念堂...
Saturday, December 6, 2008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
早上開車進公司停車場的時候, 一時分心, 車子的右後門擦撞到牆壁. 今天的開始還真不順利....
倒是晚上看了一齣好戲. 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講的是眷村兩代, 從眷村創立到拆除眷村五十多年的故事. 舞臺上的演出配合幾段說書人的旁白介紹, 幾十年間的日常瑣事和悲歡離合穿插在台灣戰後的歷史間, 雖然沒有在眷村長大的經驗, 但是今天晚上除了聽到看到了一個好故事, 也讓我對台灣的這一段過去感覺更親切了些.
劇中有一段對話, 問一個獨自四處出差, 號稱曾經一年去過三百多個城市, 睡過三百多張床的人到底在做什麼, 他說在找一個人, 可是我脫口而出的答案卻是逃....
包子是劇中串起所有故事的引子之一, 出場的時候表坊別出心裁的發給每個觀眾一個包子. 雖然密封包裝的包子是冷凍的, 但回想著劇中的故事, 其實是很貼心的.
照片: 節目單的封面和冷凍包子的包裝上都印著寶島一村的門牌
倒是晚上看了一齣好戲. 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講的是眷村兩代, 從眷村創立到拆除眷村五十多年的故事. 舞臺上的演出配合幾段說書人的旁白介紹, 幾十年間的日常瑣事和悲歡離合穿插在台灣戰後的歷史間, 雖然沒有在眷村長大的經驗, 但是今天晚上除了聽到看到了一個好故事, 也讓我對台灣的這一段過去感覺更親切了些.
劇中有一段對話, 問一個獨自四處出差, 號稱曾經一年去過三百多個城市, 睡過三百多張床的人到底在做什麼, 他說在找一個人, 可是我脫口而出的答案卻是逃....
包子是劇中串起所有故事的引子之一, 出場的時候表坊別出心裁的發給每個觀眾一個包子. 雖然密封包裝的包子是冷凍的, 但回想著劇中的故事, 其實是很貼心的.
照片: 節目單的封面和冷凍包子的包裝上都印著寶島一村的門牌

Saturday, January 5, 2008
水泊梁山
晚上到國家劇院看林奕華導演的『水滸傳』. 整齣戲很有林奕華的風格, 二十幾個片段中運用了各種表演風格, 拼貼出一幅台灣男人的眾生相.
雖然九個男演員都起了個梁山泊好漢的名字, 但是劇情其實和水滸傳沒有什麼關係. 一直重複的小弟私通大嫂, 然後和黑道大哥攤牌的角色扮演, 光影, 藍幕, 京劇, 音樂劇, 在笑到肚子痛之餘, 還順便上了一次戲劇分類的課. 九段獨白講述九種男人的故事, 誇大的人格特質背後, 其實很多性格都可以在自己和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共鳴....
坐在我右前方的是一個白人老先生, 在演出開始之前和他聊了起來. 他說他是歐洲的演員, 在法國的藝術節 (我猜是亞維儂吧, 沒說) 認識台南人劇團後, 這趟特地跑去台南看他們的表演, 然後上來台北遊覽, 雖然不懂中文, 還是買票進劇場看戲. 他上週也看過賴聲川的『如影隨行』, 雖然只能抓到大概的劇情, 但是他非常喜歡演員的表演和佈景製作. 中場時間繼續和他聊, 他同樣非常喜歡舞台上的場景和演員的演技. 因為這齣戲的獨白太多, 所以我也就將那幾段獨白的故事大概解釋給他聽.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 他也相當喜歡台下觀眾的反應.
透過外國人的眼光看華人世界的表演其實也挺有趣的, 倒是他後來說要去後排找他的朋友, 也就沒有再見到他了....
照片: 改名了的自由廣場不禁讓人想起「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寇者不服氣還可以稱勝者為匪」那個相聲段子....

照片: 改名了的民主紀念館, 兩扇大銅門正要關上. 遠處的 101 大樓上繼續打著 2008 Love Taiwan 字樣....
雖然九個男演員都起了個梁山泊好漢的名字, 但是劇情其實和水滸傳沒有什麼關係. 一直重複的小弟私通大嫂, 然後和黑道大哥攤牌的角色扮演, 光影, 藍幕, 京劇, 音樂劇, 在笑到肚子痛之餘, 還順便上了一次戲劇分類的課. 九段獨白講述九種男人的故事, 誇大的人格特質背後, 其實很多性格都可以在自己和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共鳴....
坐在我右前方的是一個白人老先生, 在演出開始之前和他聊了起來. 他說他是歐洲的演員, 在法國的藝術節 (我猜是亞維儂吧, 沒說) 認識台南人劇團後, 這趟特地跑去台南看他們的表演, 然後上來台北遊覽, 雖然不懂中文, 還是買票進劇場看戲. 他上週也看過賴聲川的『如影隨行』, 雖然只能抓到大概的劇情, 但是他非常喜歡演員的表演和佈景製作. 中場時間繼續和他聊, 他同樣非常喜歡舞台上的場景和演員的演技. 因為這齣戲的獨白太多, 所以我也就將那幾段獨白的故事大概解釋給他聽.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 他也相當喜歡台下觀眾的反應.
透過外國人的眼光看華人世界的表演其實也挺有趣的, 倒是他後來說要去後排找他的朋友, 也就沒有再見到他了....
照片: 改名了的自由廣場不禁讓人想起「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寇者不服氣還可以稱勝者為匪」那個相聲段子....

照片: 改名了的民主紀念館, 兩扇大銅門正要關上. 遠處的 101 大樓上繼續打著 2008 Love Taiwan 字樣....

Saturday, September 2, 2006
表坊『暗戀桃花源 2006 版』
剛從國家戲院看完【表演工作坊】的二十周年大戲『暗戀桃花源』的首演回來。第一次接觸這齣戲是高二時上映的『暗戀桃花源』電影版,林青霞、金士傑、李立群、顧寶明、丁乃箏詮釋的故事,對我來說至今仍然是最經典的『暗戀桃花源』。後來 1999 年【表演工作坊】製作第三版的『暗戀桃花源』劇場表演,當時我人在嘉義念研究所,也就沒有回來台北看 (話說我真正走進劇場也是 2000 年的事,然後就一路「沉迷」到現在),直到後來第三版的『暗戀桃花源』出版 VCD (後來才重新發行 DVD),才買回家欣賞。
認識『暗戀桃花源』快十五年了,今天總算可以坐在劇場的觀眾席裡真正享受這齣戲。
『暗戀』的部份除了所有角色全部都由新生代的演員演出之外,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動,倒是多加了一個導演助理的角色,感覺有點畫蛇添足。雖然說是新生代演員,尹昭德和陳湘琪都是進出舞台多年的實力派演員,青年和老年時期的江濱柳和雲之凡都詮釋的入木三分。老實說,進劇場之前是有點擔心最後那場老年時重逢的戲的感覺會走樣,不過雖然心中對以前演出根深蒂固的印象一直存在,在台下欣賞演出時完全沒有想過比較不同版本之間演員的表現,或許也可以算是對純熟演技的一種稱讚吧。其他次要角色的演出也都中規中矩的。
或許是『桃花源』的部份幾乎全部是台語演出,原本講著台灣國語的江太太這次改說客家話了。
2006 版的最大賣點是『桃花源』的部分這次請到【明華園】來演出,雖然【明華園】這三個字對台灣人來說絕對不陌生,但是老實說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演出。近年來【明華園】出名的舞台特效,乾冰、燈光、吊鋼絲,『桃花源』裡一樣也沒有少,在桃花源裡還多了很多仙女和小動物等角色。我很喜歡賴陶回家後袁老闆和春花聯想到陰曹地府時呼應到這些動物的段落,但是當初決定要出門往上游捕魚時出現的「心聲」的角色就感覺有些多餘。『桃花源』每一幕之間的劇情大綱和之前的版本都一樣,但是許多地方的更動幅度也不算小,所以雖然知道故事的發展,還是常常會有大小不同的驚喜出現。
在桃花源裡玩樂時歌仔戲文武場的音樂融合著桃花源的主題曲,聽時有趣,想想倒也很能反映【明華園】同中求異的用心。
或許是受到宣傳的影響,這次看『暗戀桃花源』很大一部分是想看【明華園】怎麼詮釋『桃花源』 (話雖如此,即使原封不動的重新演出,我還是會買票進劇場的),所以即使『暗戀』表現的很好,大部分的光采還是被『桃花源』搶走。原本兩個劇團共用舞台排戲的「一半一半」那一幕中,雙方的氣勢應該旗鼓相當,但是『桃花源』的文武場音樂一直蓋過『暗戀』演員的聲音,使得運用時間差巧妙融合的對白效果大打折扣。兩個劇團截然不同的風格的確更加突顯出『暗戀』和『桃花源』悲劇和喜劇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但是卻也少了些兩齣戲之間在分與合的主題之間的共鳴。
另外一個我自己的小小抱怨是,我很喜歡舊版本中老陶 (這次改名叫賴陶) 前往桃花源時覆頌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了配合歌仔戲的演出,現在戲裡面幾乎聽不到『桃花源記』的原文了。
電影版的經典地位除了來自精煉過的劇本,也來自剪輯演員們的最佳演出,但是真正進過劇場的人都知道,現場演出不可避免的小小失誤導致的不完美,還有演員和觀眾之間若有似無的互動所造就的特殊氣氛,才是真正吸引觀眾一再走進劇場看戲的主要原因。很高興看到舞台上深情的『暗戀』,很高興看到舞台上玩的很盡興的『桃花源』,很高興總算得以看到永遠都屬於劇場的『暗戀桃花源』....
照片:走進劇場前,把玩著新買的手機,拍下國家音樂廳的夜景。

照片:觀眾魚貫走入國家劇院欣賞晚上的節目。

照片:廣場上搭建的舞臺前歌迷期待著即將開始的演唱會。

照片:大中至正門外,靜坐抗議的民眾也在進行著另一種不同的演出....
認識『暗戀桃花源』快十五年了,今天總算可以坐在劇場的觀眾席裡真正享受這齣戲。
『暗戀』的部份除了所有角色全部都由新生代的演員演出之外,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動,倒是多加了一個導演助理的角色,感覺有點畫蛇添足。雖然說是新生代演員,尹昭德和陳湘琪都是進出舞台多年的實力派演員,青年和老年時期的江濱柳和雲之凡都詮釋的入木三分。老實說,進劇場之前是有點擔心最後那場老年時重逢的戲的感覺會走樣,不過雖然心中對以前演出根深蒂固的印象一直存在,在台下欣賞演出時完全沒有想過比較不同版本之間演員的表現,或許也可以算是對純熟演技的一種稱讚吧。其他次要角色的演出也都中規中矩的。
或許是『桃花源』的部份幾乎全部是台語演出,原本講著台灣國語的江太太這次改說客家話了。
2006 版的最大賣點是『桃花源』的部分這次請到【明華園】來演出,雖然【明華園】這三個字對台灣人來說絕對不陌生,但是老實說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演出。近年來【明華園】出名的舞台特效,乾冰、燈光、吊鋼絲,『桃花源』裡一樣也沒有少,在桃花源裡還多了很多仙女和小動物等角色。我很喜歡賴陶回家後袁老闆和春花聯想到陰曹地府時呼應到這些動物的段落,但是當初決定要出門往上游捕魚時出現的「心聲」的角色就感覺有些多餘。『桃花源』每一幕之間的劇情大綱和之前的版本都一樣,但是許多地方的更動幅度也不算小,所以雖然知道故事的發展,還是常常會有大小不同的驚喜出現。
在桃花源裡玩樂時歌仔戲文武場的音樂融合著桃花源的主題曲,聽時有趣,想想倒也很能反映【明華園】同中求異的用心。
或許是受到宣傳的影響,這次看『暗戀桃花源』很大一部分是想看【明華園】怎麼詮釋『桃花源』 (話雖如此,即使原封不動的重新演出,我還是會買票進劇場的),所以即使『暗戀』表現的很好,大部分的光采還是被『桃花源』搶走。原本兩個劇團共用舞台排戲的「一半一半」那一幕中,雙方的氣勢應該旗鼓相當,但是『桃花源』的文武場音樂一直蓋過『暗戀』演員的聲音,使得運用時間差巧妙融合的對白效果大打折扣。兩個劇團截然不同的風格的確更加突顯出『暗戀』和『桃花源』悲劇和喜劇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但是卻也少了些兩齣戲之間在分與合的主題之間的共鳴。
另外一個我自己的小小抱怨是,我很喜歡舊版本中老陶 (這次改名叫賴陶) 前往桃花源時覆頌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了配合歌仔戲的演出,現在戲裡面幾乎聽不到『桃花源記』的原文了。
電影版的經典地位除了來自精煉過的劇本,也來自剪輯演員們的最佳演出,但是真正進過劇場的人都知道,現場演出不可避免的小小失誤導致的不完美,還有演員和觀眾之間若有似無的互動所造就的特殊氣氛,才是真正吸引觀眾一再走進劇場看戲的主要原因。很高興看到舞台上深情的『暗戀』,很高興看到舞台上玩的很盡興的『桃花源』,很高興總算得以看到永遠都屬於劇場的『暗戀桃花源』....
照片:走進劇場前,把玩著新買的手機,拍下國家音樂廳的夜景。

照片:觀眾魚貫走入國家劇院欣賞晚上的節目。

照片:廣場上搭建的舞臺前歌迷期待著即將開始的演唱會。

照片:大中至正門外,靜坐抗議的民眾也在進行著另一種不同的演出....

Wednesday, May 16, 2001
表坊『一婦五夫』
一個靠著炒地皮發了橫財,幾天前才得到爵位的伯爵(尹昭德飾);一個有著優良世襲血統的窮光蛋侯爵(劉亮佐飾);一個認為女人是禍水,堅持要獨立於女人之外的「獨派」上校(倪敏然飾);一個和女老闆有著婚約,把所有聰明才智都用在偷懶的僕人拿鐵(李建常飾);另一個腦袋很直,永遠少了半根筋的僕人卡布奇諾(那維勳飾)。這五個男人,遇上自以為把所有男人玩弄在鼓掌之間的風騷客棧女老闆(丁乃箏飾),再加上兩個假扮貴婦來鬧場的女演員(范瑞君、呂翌慧飾),構成了這齣荒謬的義大利式喜劇。
「一婦五夫」的舞台設計很有趣,分成四個主題的扭曲佈景找不到一個直角,配上似是而非的大衛雕像和水腫了的蒙娜莉莎的微笑,在正式演出之前就已經在觀眾的視覺感受中留下了深刻的不正經的印象。
【表演工作坊】的舊作『一夫二主』一樣,『一婦五夫』演出之前也有演員拿張紙大聲的念出「給張院長的一封公開信」(上一次是給連院長的…),也是由一句「開演囉!」正式進入劇情。不知為何,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歷史承傳式的橋段。
或許是之前看【表坊】網站的「排練日誌」的期待太多了,如伯爵那段教皇照牙齒用的鏡子,和侯爵那一串親戚等的貫口反而沒有想像中的精采。不過「排練日誌」本身是非常好看的,真的值得細細品味。
「那位貴婦」「呵呵呵」「笑什麼東西呀」、伯爵自鳴得意的笑著卻突然一個踉蹌、「伯爵夫人」「去你的大蒜十字架!」,劇中多次使用這種情節反覆出現造成的滑稽,卻也能每次都成功的讓所有觀眾哈哈大笑,十分值得玩味呵。
全劇最精采的一段要屬改編自歌劇卡門哈巴奈拉舞曲的比薩之歌了。在所有人「比薩比薩比…」的歌聲中,兩個僕人瘋狂的拿比薩餅皮玩著各式各樣的特技。熱情的曲子、令人噴飯的大易輸入法式的歌詞、默契十足的合唱和動作,是整場戲裏最熱鬧有趣的一段高潮。
刻意的做作是所有演員的共同特色。劇中演出的最出色非丁乃箏莫屬,不慍不火的風騷,欲拒還迎的姿態,活脫一個周旋於眾男人之間的交際名花。尹昭德和劉亮佐、李建常和那為勳,伯爵和侯爵從爭風吃醋到互相欣賞、兩個僕人老鳥帶蔡鳥的瞎搞胡整,四個人演來也絕不含糊。在眾多男性之中最能有突出表現的該是上校一角了吧,但是或許是我對演員詮釋手法的偏見,或許是角色轉變的太沒有道理,倪敏然演出的上校是劇中最失敗的一個角色。
在瘋狂而混亂的攤牌場面之後,演過「羅密與茱莉」的兩個女演員要趕去演「梁伯與祝台」,五個男人也以各自的理由離開了這間客棧,留下女老闆獨自說出戲演完了之前的獨白。雖然交代了每個角色的去向,可是和前面熱鬧搞笑的劇情相比,這個結局顯得薄弱了些,讓人看完有一種少了臨門一腳、未竟全功的感慨。
走出劇場,心中一直咀嚼著「笑過了,然後呢?」,總覺得應該要獲得些什麼。可是再想想,這齣戲一開頭就開宗明義的告訴你,今天不談文化,沒有包袱,好好的笑一場才是這齣戲的重點呵。所以,笑過了,然後呢?「去你的大蒜十字架!」
「一婦五夫」的舞台設計很有趣,分成四個主題的扭曲佈景找不到一個直角,配上似是而非的大衛雕像和水腫了的蒙娜莉莎的微笑,在正式演出之前就已經在觀眾的視覺感受中留下了深刻的不正經的印象。
【表演工作坊】的舊作『一夫二主』一樣,『一婦五夫』演出之前也有演員拿張紙大聲的念出「給張院長的一封公開信」(上一次是給連院長的…),也是由一句「開演囉!」正式進入劇情。不知為何,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歷史承傳式的橋段。
或許是之前看【表坊】網站的「排練日誌」的期待太多了,如伯爵那段教皇照牙齒用的鏡子,和侯爵那一串親戚等的貫口反而沒有想像中的精采。不過「排練日誌」本身是非常好看的,真的值得細細品味。
「那位貴婦」「呵呵呵」「笑什麼東西呀」、伯爵自鳴得意的笑著卻突然一個踉蹌、「伯爵夫人」「去你的大蒜十字架!」,劇中多次使用這種情節反覆出現造成的滑稽,卻也能每次都成功的讓所有觀眾哈哈大笑,十分值得玩味呵。
全劇最精采的一段要屬改編自歌劇卡門哈巴奈拉舞曲的比薩之歌了。在所有人「比薩比薩比…」的歌聲中,兩個僕人瘋狂的拿比薩餅皮玩著各式各樣的特技。熱情的曲子、令人噴飯的大易輸入法式的歌詞、默契十足的合唱和動作,是整場戲裏最熱鬧有趣的一段高潮。
刻意的做作是所有演員的共同特色。劇中演出的最出色非丁乃箏莫屬,不慍不火的風騷,欲拒還迎的姿態,活脫一個周旋於眾男人之間的交際名花。尹昭德和劉亮佐、李建常和那為勳,伯爵和侯爵從爭風吃醋到互相欣賞、兩個僕人老鳥帶蔡鳥的瞎搞胡整,四個人演來也絕不含糊。在眾多男性之中最能有突出表現的該是上校一角了吧,但是或許是我對演員詮釋手法的偏見,或許是角色轉變的太沒有道理,倪敏然演出的上校是劇中最失敗的一個角色。
在瘋狂而混亂的攤牌場面之後,演過「羅密與茱莉」的兩個女演員要趕去演「梁伯與祝台」,五個男人也以各自的理由離開了這間客棧,留下女老闆獨自說出戲演完了之前的獨白。雖然交代了每個角色的去向,可是和前面熱鬧搞笑的劇情相比,這個結局顯得薄弱了些,讓人看完有一種少了臨門一腳、未竟全功的感慨。
走出劇場,心中一直咀嚼著「笑過了,然後呢?」,總覺得應該要獲得些什麼。可是再想想,這齣戲一開頭就開宗明義的告訴你,今天不談文化,沒有包袱,好好的笑一場才是這齣戲的重點呵。所以,笑過了,然後呢?「去你的大蒜十字架!」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1
表坊『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去年九月就已經訂票了,總算在二十一世紀的第八天看到了【表演工作坊】的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這是我第一次進戲院看舞台劇呢!
看戲的時候我笑的很大聲,也很用力的鼓掌 (旁邊的友人就溫和多了),但是我出了國家戲劇院的第一句話卻是:真是每下愈況呀…
真的很差嗎?當然沒有,不然我也笑不出來了,只是和之前的三夜相比,少了那種可以成為經典的,讓人回味無窮的段子,卻配合潮流的多了大量表面的,「大眾」化的,罐頭式的笑料。
劇中說到,有意義的話沒有人聽,大家都在說無意義的話… 據說這是貫穿全劇的主旨,那我們這種聽話的人要聽什麼?
表坊的相聲劇一向會摻入諷刺時事的笑話,會提供觀眾值得反省的主題,只是和以前不著痕跡,包裝在層層包袱下的精采對話相比,這次的斧鑿痕太明顯了些。而且許多包袱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少了以往處處是驚喜的新鮮感。
演出的舞台從熟悉的華都西餐廳換到了前所未聞的千年茶園,毛毛蟲的笑話也不復見,前三夜的傳統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這次的演出除了趙自強和金士傑之外,請來倪敏然飾演劇中的第三主角,倪先生演出的很賣力,可是為他設計的角色卻實在叫人看了不順眼,下半場尤是。
千禧夜也不是全無優點的,老佛爺與小艷紅這個段子演出的十分精采,對話南轅北轍卻又環環相扣,看到精采處連倪先生吃的螺絲都可以暫時忘掉。
其實不只倪先生,金趙二位也吃了幾個螺絲,或許一天兩場演出實在負荷重了點。
以往的相聲劇的結尾向來是最弱的一段,這一次南軻一夢似的結尾雖然稱不上創新,但是比以往演員說著混亂的對話走向黑暗的後台這種比較負面的方式結束最後一個段子來的積極些。
回家後好好讀了一遍節目單,感覺幾個被刪掉的段子 (主要都是下半場的) 比實際演出的還要精采新鮮些,只好在心裡揣摩了。
怎麼結尾呢? The End!
看戲的時候我笑的很大聲,也很用力的鼓掌 (旁邊的友人就溫和多了),但是我出了國家戲劇院的第一句話卻是:真是每下愈況呀…
真的很差嗎?當然沒有,不然我也笑不出來了,只是和之前的三夜相比,少了那種可以成為經典的,讓人回味無窮的段子,卻配合潮流的多了大量表面的,「大眾」化的,罐頭式的笑料。
劇中說到,有意義的話沒有人聽,大家都在說無意義的話… 據說這是貫穿全劇的主旨,那我們這種聽話的人要聽什麼?
表坊的相聲劇一向會摻入諷刺時事的笑話,會提供觀眾值得反省的主題,只是和以前不著痕跡,包裝在層層包袱下的精采對話相比,這次的斧鑿痕太明顯了些。而且許多包袱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少了以往處處是驚喜的新鮮感。
演出的舞台從熟悉的華都西餐廳換到了前所未聞的千年茶園,毛毛蟲的笑話也不復見,前三夜的傳統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這次的演出除了趙自強和金士傑之外,請來倪敏然飾演劇中的第三主角,倪先生演出的很賣力,可是為他設計的角色卻實在叫人看了不順眼,下半場尤是。
千禧夜也不是全無優點的,老佛爺與小艷紅這個段子演出的十分精采,對話南轅北轍卻又環環相扣,看到精采處連倪先生吃的螺絲都可以暫時忘掉。
其實不只倪先生,金趙二位也吃了幾個螺絲,或許一天兩場演出實在負荷重了點。
以往的相聲劇的結尾向來是最弱的一段,這一次南軻一夢似的結尾雖然稱不上創新,但是比以往演員說著混亂的對話走向黑暗的後台這種比較負面的方式結束最後一個段子來的積極些。
回家後好好讀了一遍節目單,感覺幾個被刪掉的段子 (主要都是下半場的) 比實際演出的還要精采新鮮些,只好在心裡揣摩了。
怎麼結尾呢? The En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